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巴菲特指標爆表 股市過熱了嗎?(圖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巴菲特指標“已飆至217%”


《CNBC》報道,美國著名投資人“股神”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曾經最愛用來評估股市估值的指標“巴菲特指標”(Buffett Indicator),近日攀升至歷史新高,引發市場對股市是否過熱的擔憂。

所謂巴菲特指標是指美股總市值除以美國GDP,常被投資人用來衡量股市市值與經濟規模是否失衡。 在2001年《財富》雜志的一篇專欄文章中,巴菲特稱這個指標“可能是衡量股市估值在任何時刻所處位置的最佳單一工具”。 知名對沖基金大老瓊斯(Paul Tudor Jones)也曾引用過此指標。


巴菲特曾表示“如果這個百分比落在70%到80%的區間,買股票對你來說可能會有很好的結果。 如果接近200%,就像1999年和2000年部分時間那樣,那就是在玩火。”

報道指出,如今巴菲特指標已飆至217%,遠高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高點約150%,與2021年疫情時的190%。 從這個角度來看,目前股市處於前所未有的高估狀態,股票市值增長速度遠超美國經濟的實際成長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其他指標也發出類似訊號。 根據訂制投資集團(Bespoke Investment Group)的數據,標普500的股價營收最近攀升至3.33,創下歷史新高。 相比之下,2000年互聯網泡沫高峰時為2.27,而後疫情時期最高曾達到3.21,但之後估值有所回落。

然而,也有人認為巴菲特指標可能已不再具有當年的意義。 過去20年間,美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轉變,從資產密集型轉向以科技、軟件和知識產權為驅動。 《CNBC》指出,GDP與GNP可能低估了一個以數據網絡與創新為核心的經濟價值。 因此,較高的股市估值或許對全球最具生產力與創新力的經濟體而言,仍有其合理性。




不少人認為巴菲特指標可能已不再具有當年的意義。 (示意圖,彭博)

近十年巴菲特指標都維持在150%到200%間

事實上,近十年來,美國的巴菲特指標長期維持在150%到200%之間,遠遠超過巴菲特當年劃下的警戒線。 奇怪的是,市場並沒有因此全面崩盤,反而在科技巨頭帶領下屢屢創下新高。 這不禁讓投資人好奇,巴菲特指標是不是過時了? 它在今天這個全球化、數字化的經濟環境裡,到底還有沒有參考價值?


在金融世界裡,指標就像體檢數據,能幫投資人快速判斷市場健康與否。 巴菲特指標誕生於21世紀初,背景正是“網絡泡沫”破裂的年代。 當時,無數網絡公司股價被炒到天價,卻幾乎沒有實際營收,最終泡沫一夕之間崩潰。

巴菲特過去提出了這個簡單卻直觀的指標,將一國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市值,除以該國一年的GDP。 如果比率偏低,代表股市可能被低估; 如果比率過高,則顯示市場可能過熱。 為什麼GDP能拿來做分母? 因為GDP代表一國的實際經濟產出,而股市的市值應該和實體經濟有一定關聯。 當股市市值遠超過GDP,表示市場對未來的期待可能過於樂觀。

在2001年的環境下,這個指標確實發揮了效果。 網絡泡沫破裂後,美股市值大幅縮水,巴菲特指標也回到相對合理的區間。 投資人因此對這個簡單的比例深信不疑,甚至有人把它當成“股市晴雨表”。

然而,指標的魔力往往取決於時代背景。 隨著科技公司崛起、全球資金流動加速,股市和GDP的聯動性逐漸松動。 巴菲特指標仍然可以提醒投資人注意市場是否過熱,但它的准確度開始受到挑戰。


1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5 秒